学院新闻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学院动态】教学创新实验-我院成功举办交大-川大联合教学“讨论课+现场课”

点击量:4740 日期:2015/06/12 作者: 编辑:

2015年6月6日,在意犹未尽的热烈讨论中,由yl8cc永利官网牵头组织的交大-川大短期联合教学“讨论课+现场课”画上圆满的句号。本次课程为期两周,课程设计借鉴了美国高校常用的“讨论课(seminar)+现场课(excursion)”形式,选取“东亚视野下的四川传统建筑遗产(Traditional Sichuan Architecture in the Asian Context)”为主题引导教学。

多方参与,思维碰撞

本次课程邀请到的授课老师是留学海外的两位年轻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任思捷博士与日本东京大学温静博士。项目得到了“海外中国青年协会教学论坛(Oversea Young Chinese Teaching Forum)—邹至庄夫妇助教基金 (Gregory C. and Paula K. Chow Teaching Fellowship)”的资助。

两周的课程由yl8cc永利官网张宇老师、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李沄璋教授带领来自两校共10位选课同学参加。这些同学既跨越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多个年级,又来自交大、川大两所学校。由此,既在教学中促进了校际的合作交流,又在同学们之间也展开了不同年级的纵向互助。

同样,参与到本次课程的老师也非常多元化。除了带队的4位老师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交大、川大以外,还邀请到西南民族大学建筑系的华益老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蔡宇琨、赵元祥、李林东等建筑历史和保护工程专家来参与讨论课和现场课。各种思维在教学当中激荡,碰撞出新的火花。

启发讨论,学生为主

本次课程与通常灌输式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启发式教学方法。老师们自始至终力求以学习者为主体,努力调动同学们观察、思考、表述、探讨的主动性。

讨论课(seminar)环节以案例分析为主,同学们逐一发言,并在案例介绍之余,共同在几位老师的主持下讨论,发掘案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除了开始阶段老师们所做的启发性讲解,整个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是依靠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和推理支撑起来的。

现场课(excursion)环节则是在讨论课所形成的认知背景之下,在成都附近古迹进行的现场教学,旨在让同学们结合亲身的经历,将之前的学习内容发展为更加切身的思考。在每个考察现场,老师先进行简要介绍,并分配任务,让同学们分组调查,然后再回到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小组间的交流讨论。

立足本土,贯通视野

比起教学方法的普适性,课程的具体内容更为聚焦于专门的建筑与人文知识。但这并非要求同学们提前在相关方面有大量知识积累,相反,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可以引导同学们从初始点步步深入。

第一周的讨论课以“石窟•山寺”为线索,同学们讨论的案例贯穿了南亚的早期石窟遗存、东南亚的庙山建筑,落脚于东亚石窟建筑和山林寺庙传统。随后持续一天的现场课中,大家参观了麻浩崖墓、摩崖大佛,并以乐山大佛博物馆处展开的讨论收束。

第二周持续相同的教学模式,在讨论课上大家交流了对乐山大佛窟檐设计的构想,并将案例讨论延伸到了五塔寺庙的主题。随后的现场课环节,同学们参观了彭州龙兴寺仿照印度菩提迦叶的大菩提寺所建的模型和塔庙,对建筑形象的传播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虽然酷热的天气使出行分外辛苦,但同学们得以实地体验到了石窟建筑的空间氛围,了解了乐山大佛外部也曾有窟檐的历史,并在博物馆这个结合了自然山体和人工构筑的现代作品启发下,思考了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运用传统的山岩构筑模式。这样的命题对于四川特殊的地理地貌特征而言更是颇有意义。

互动参与,积极反馈

两周的短期课程是一次难得的教学创新实验,实验结果令人振奋,不但让同学们学到相应知识和思维方法,也充分激发出他们的内在潜能。

蒲春芃同学在课后评价说,“讨论课是一种很轻松开放的教学方式,与其说是课,不如说是一种交流,或者说是一场头脑风暴——任何观点都不会被否定,而老师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主持人。而它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蹦出什么新奇的想法。”

汪睿同学认为讨论课的氛围轻松愉快,贵在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老师鼓励大家不断思考,不断开脑洞,思考的结果没有对错,头脑风暴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宋国晗同学认为,“这种方法异常有效,可以迅速的让我们交换各自的思想,他人的思考可以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延伸。”

在讨论课环节,当蔡奕帆同学介绍位于印度的一处耆那教石窟遗址时,极为犀利地提醒大家注意窟穴密室和前廊的空间关系,提出其类似于东亚佛教建筑中的“内阵-外阵”布局。此后,其他同学的精彩思考接踵而至,相继与之呼应。比如,张净妮、卢丽洋和佘潇在介绍她们分别负责的中国、韩国、日本石窟寺庙或山林寺庙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内外空间分割,并注意到了她们的案例与印度原型相比的独特之处,即东亚建筑传统中石窟建筑和木构建筑的融合。

对于现场课环节,欧阳佩怡同学有精到的回顾:“可以看出老师对于地点选择的考究。第一,建造时间由汉到唐到现代;第二,三个建筑都与当地地理条件有紧密联系,这一点可以让我们对于建筑的地域性有所思考……我认为现场教学虽然累,但是让学生印象深刻,很多很多尺度和空间细节是没有办法通过图纸来感受的。同时,现场老师提供图纸,以及让我们对于所见所感及时发表意见,这些教学方法让我们免于成为单纯的游客。”

本次“讨论课+现场课”联合教学模式是一次尝试和探索,过程本身也许并不重要,而是如同学们所言,“这次经历带来的思考,并且感受各位古儒(guru)的风范,才是最有价值的。”